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成员参加“202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来源: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06日 11:14 阅读次数:

2021年10月29日,“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成员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余媛、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房珩在“中心”主任赵书峰教授的带领下前往安徽财经大学参加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和安徽财经大学主办,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承办,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民族艺术杂志社、云南大学协办的“202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的主题为“艺术人类学与民族发展”。大会为期3天,参会人员包括国内外艺术人类学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200余名,他们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与此次盛会。


(2021年10月29日“中心“成员房珩摄于安徽财经大学求真楼报告厅)


(2021年10月29日摄于安徽财经大学蚌埠校区)


(2021年10月29日摄于安徽财经大学蚌埠校区)

  

   10月30日上午8:30表演艺术与民俗研究小组在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二楼会议室进行发言,“中心”主任赵书峰教授发言主题为《流域·通道·走廊:音乐与“路”文化空间互动关系问题研究》。发言内容强调从“路”内的田野音乐民族志个案的历时性与共时性考察,走向“路”地理文化空间中的传统乐舞形态构建与象征意义的关系性、流动性研究。换言之,从定点的音乐民族志研究,走向“多点一线”、流动性、关系性的音乐地理文化空间研究。尤其思考音乐与“路”与时间、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或辩证关系,以及“流域”“通道”“走廊”中音乐的跨区域、跨族群、跨文化的异地传播问题研究。


(2021年10月30日“中心“成员房珩摄于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203会议室)

 

10月31日上午“中心”成员余媛进行发言,发言主题为《从乐谱分析走向以表演为中心的研究范式转型——基于对中国学者的音乐表演民族志分析与研究》。发言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中国学者表演民族志研究概述;第二,音乐表演民族志研究: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范式的转型;第三,中国学者的表演民族志研究范式的展望。


(2021年10月31日“中心“成员房珩摄于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203会议室)

 

上午10:20“中心”团队一行人乘车前往主会场参加闭幕式,大会上“中心”主任赵书峰教授做出总结发言,并针对表演艺术与民俗研究小组进行具体点评,从十一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文化与身份认同研究(音乐与认同、文化重建与身份认同研究);“线性音乐文化空间”的理论与个案研究(“流域”“通道”“走廊”、音乐——地理文化空间——人、跨区域、跨族群、跨文化的传播、音乐人类学学科研究范式的转换:定点(居住式)——多点(移动的田野)——关系民族志);艺术民族志与音乐表演民族志研究(艺术民族志写作——(音乐表演民族志)——Text(乐谱)——Context(音乐文本的生产语境)——动态与过程——“去语境化”“再语境化”——表演文本的“互文性”);舞蹈人类学研究(舞蹈人类学将舞蹈本体、风格与文化意义置于其特定的民俗、社会、历史、政治语境进行综合考察。关注舞蹈本体与语境之关系研究,关注民俗舞蹈的现代身份建构与文化认同,民俗文化的性别崇拜,以及民族舞蹈的历史变迁);域外音乐文化研究;影像人类学研究;(仪式)戏剧人类学与戏剧历史研究;历史民族音乐学(历史民族音乐学、古代音乐史的研究与学术史回顾);传统音乐与“非遗”研究;城市艺术学研究——城市音乐人类学(“家门口的田野”——城市中的田野——身边的田野);其他研究——巴基斯坦国家文化概述)。最后赵书峰教授点明了问题与展望:(1)“新文科”——淡化学科边界,聚焦问题意识;(2)音乐人类学的“关键词”研究;(3)音乐与文化的“两张皮”——理论与田野个案的“两张皮”;(4)音乐人类学“本土概念”的梳理与总结;(5)加强中国的舞蹈人类学研究;(6)应用音乐人类学研究——艺术乡建——“非遗保护”“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文化自信”;(7)“线性音乐文化空间”——流域、走廊、通道——音乐与“路”互动关系问题思考;(8)中国音乐人类学学科史研究。



(2021年10月31日“中心“成员余媛摄于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203会议室)



上一条:一路苗歌高唱,一身红色余晖 ——我与十八洞

下一条:“中心”主任赵书峰教授系列讲座学术报道

【关闭】 打印    收藏

 

地址: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638号
邮箱:yyxy@hunnu.edu.cn
电话:0731-88631212
邮编:410081

Copyright 2024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