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9级舞蹈学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会议综述


来源: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30日 00:18 阅读次数: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9级舞蹈学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会议综述

 2022年6月20日上午8:30,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9级舞蹈学博士研究生开题答辩会议在音乐学院舞蹈楼205教室(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举行。参与开题答辩的两位博士研究生为徐驰、李星星。此次开题的答辩主席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名誉所长欧建平研究员,答辩委员有《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张延杰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常务副主编钱建明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学术期刊《当代舞蹈艺术研究(中英文)》主编张素琴教授、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朱奕教授。出席本次会议的有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廖勇教授、“中心”主任赵书峰教授、舞蹈系主任陈鸿副教授、舞蹈系谢春副教授、音乐学院谌蕾副教授。旁听人员有长沙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王印英副院长、长沙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刘小标副院长,以及线上线下来自各个高校各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共40余人。


 首先,徐驰同学就论文选题《侗族民俗舞蹈文化的当代变迁研究——基于湘桂黔“侗族文化圈”的多点田野考察》从选题缘起、选题论证、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和主体框架等几方面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汇报,他的选题中运用了文化生态理论、文化记忆理论、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及舞蹈形态学与身体语言学等理论,对湘桂黔侗族文化圈进行多点田野考察,论证侗族民俗舞蹈在当代的变迁,以及在旅游开发背景下的重建,并且在结语中对舞蹈人类学研究范式和“文化变迁”理论等进行反思。


 汇报结束后几位老师针对徐驰同学的开题汇报进行了点评。张延杰教授认为徐驰的选题整体来看问题意识较明显,且涉及到文化记忆、文化变迁等多种理论运用,这些文化人类学学科的研究方法也是舞蹈学学科同样需要借鉴、学习的。同时,她也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从开题报告中论文的框架来看,前后六章的逻辑较为混乱,建议将作为大背景的概述进行浓缩、精简,章节中包含重复的概念应重新进行梳理; 第二,整体的理论思考铺垫较大,如文化表征、形态解读等,应思考在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生态变化导致文化所发生的变迁,并且针对变迁的原因、个案等展开分析;第三,应将结语部分的反思落于研究对象上,反思文化变迁的特殊点在哪?文化变迁在历史文化语境起到什么作用?以及对侗族文化圈的价值和意义等。


 钱建明教授认为,徐驰的汇报思维缜密,从“当代变迁”“多点民族志”“湘桂黔侗族文化圈”等多个关键词都凸显出选题的意义。同时,他也提出几点建议和问题:第一,对主要学术概念应有明确的解析,如“当代变迁”是一个断代的概念,还应存在共时条件下的思考,“湘桂黔侗族文化圈”这一概念是否有前人提出?这涉及到博士论文中学术原创性的思维体现;第二,论文的理论构架较为宏大,章节重叠部分需要进行再整合,若理论运用过多,则会导致论文的主要观点及内容思考较为薄弱,理论与田野的关联缺乏具体的呈现;第三,文化变迁大多是共性的,如何凸显论文的特殊性思考以及侗族文化圈的当代文化变迁究竟要解决什么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启示性的意义等问题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思考。问题意识还需要加强,不应停留在宏大的理论中,而应思考如何聚焦到个性化问题。第四,关于“乐舞一家”的问题,“乐”和“舞”在哪些情况下应该融合思考,而哪些情况下要适当的分解来谈?他认为,体现“乐”和“舞”的个性特征时应有所侧重的进行研究;而涉及到其个性特征由哪些元素构成时,应将其进行融合,思考“乐”和“舞”相互关系和影响。最后,钱建明教授强调大家在学术论文写作中,不能忽视本体分析而空谈理论,尤其要重视民族音乐学学科的本位——田野调查的实证性研究的重要性,应在田野材料中去提炼自身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思考,要进一步深化问题意识。


 张素琴教授则建议:首先,论文选题应根据实际情况以及个人能力选择合适的论题,以湘桂黔文化圈谈文化变迁跨度过大,应从个案或具有对比性的两个个案展开,聚焦地思考某一个具体问题比泛泛而谈意义更大;其次,虽对文化理论做了详细的解释,但是理论之间的整体性、关联性、相似性、互证性等仍需加强,章节结构不够精炼,需重新回到材料及理论依据上进行思考和总结;第三,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理论”非常重视规律性及文化核心概念的阐释,应对当代民俗舞蹈与当下文化环境的关系进行梳理,围绕其核心因素展开进行分析;第四,应对舞蹈的学科特点进行凸显,更多的关注舞蹈形态和舞蹈本体;最后,张教授强调论文写作中的表述和文献问题也应注意,需要集中围绕材料和理论的契合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只要找到理论和对象之间的贯通性,才能进行规律性的总结。


 朱奕教授认为,从徐驰的开题报告准备工作和汇报情况可以看出他认真勤奋的学习态度,但也存在以下的不足:首先,本选题主要关注的是侗族民俗舞蹈,但缺乏乐舞本体的具体体现,本体交代得较为含糊,可以看出整体的框架是预设的,体现出田野不够深入,所以乐舞材料的个性不明确,且本体形态的生成语境挖掘不够;其次,对文献综述的动态总结整理得不够深入,虽对理论进行了解释,但是对于一些重要的关键词以及国内外现状的评析的仍可进一步完善;第三,继续加强关于文化生态的生成、特殊的生态环境如何形成特殊的侗族乐舞文化等问题之间关系性的思考。


 欧建平教授谈到:开题报告虽然只是预设,但他从中看到了一位青年舞者走向学者的第一步。他的意见分别是:第一,对于侗舞的研究无疑非常必要,但作者对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述还可深入开掘,比如它缘何进了哪一级的“非遗”保护名单?第二,对于侗族舞蹈的源发地在哪里,又缘何迁徙到了湘桂黔这个重要问题,他希望看到充分的文献依据和田野材料。第三,为了凸显“当代变迁研究”这个主标题,建议将一、二章合二为一,作为当代研究的前提,并将主要精力放在最后的三章及其“文化圈”上,以便凸显这篇论文可能出现的创新价值。第四,希望作者能够用充分的田野调查,来回答这样一个现实问题:身处百年不遇的大变革,以及“无神论”的广泛影响中,侗族的父老乡亲,特别是受过现代教育的中青年们还信神吗? 如果不信了,只剩娱乐了,那么,作者对这种功能的转换,应该有所洞见。第五,为了确保湖南师大音乐学院首批舞蹈学的博士论文能够写出高水平来,希望院系领导能为作者在论文答辩前至少提供半年的田野时间,否则如何奢谈什么“田野”?我们又如何评价这篇论文的学术价值?


 赵书峰教授表示,他十分同意线上线下各位专家的意见,作为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者,要求硕士生需达到半年的田野时间、博士生达到一年的田野时间才能开题。徐驰同学的论文选题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田野。同时,他认为徐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调整:首先,结构上需精简、合并,论文中所运用的理论应与研究对象之间的特点吻合,尤其一些理论的概念套用容易造成错误;其次,文中对乐舞形态的分析较少,造成了“去舞蹈化”的问题,仍需要对乐舞形态做更深入的研究;第三,标题与内容应凸显论文的问题意识,突出研究对象的特殊性,通过乐舞本体形态的分析谈变迁,关注不同语境中的侗族乐舞文化产生的变迁、文化的再生产现象等。


 李星星同学汇报的题目为《历史文本与活态田野的“交汇”——<九歌>遗风之汨罗“打倡”仪式乐舞研究》,她从选题背景、田野选点、研究方法、理论视角、内容框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汇报,选题主要通过文献查找、田野考察和舞台实践等多维度的方法思考,对《九歌》的历史文本追溯与当下汨罗“打倡”仪式的活态田野的“交汇”,阐释仪式乐舞在当下的功能变迁和主体转变,进而延展到对《九歌》的田野现场与舞台展演的“接通”思考。


 张延杰教授首先对李星星同学的研究综述和文献梳理表示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从标题上看“交汇”“连接”“接通”等词无法体现其问题意识,论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找到历史文本、田野、舞台的接通是为了什么?为何遗存是汨罗的“打倡”?关于变迁、建构,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只有通过章节围绕一个个核心问题展开,才可凸显文章的意义;第二,舞台实践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艺术家创作的《九歌》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还原历史,而是表达艺术家自我的一种主体性,需舞台实践与自我的思考,应将文章的重点集中于“变迁”,通过发掘身体动作形态、乐器等,谈它们从历史到田野过程的变迁。第三,建议关于《九歌》文学的研究综述,应直接切入重点,增加关于乐舞、文化变迁的研究动态。


 钱建明教授认为,从李星星的汇报来看,对田野工作比较重视,且卓有成效,语言表达和思维也十分发散。但也提出几点问题和建议:首先,选题的问题意识较浅,《九歌》从舞蹈学的角度来研究,究竟要解决当下什么问题?将产生什么影响?为学科建设贡献出什么?可以看出虽然做了田野,但是由于缺乏问题意识,所以文本所呈现的内容、结构较为混杂,不够清晰;第二,应理清资料和实证的关系,开题是一个论证的过程,应以事实说话,表述应更加严谨,应将各种材料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尤其应该关注到民间文献。第三,关于标题,主标题为《九歌》的历史文本与活态田野的“交汇”无法体现文章的问题意识,反而副标题较为具体,建议改为针对湖南汨罗“打倡”仪式乐舞的研究;第四,从结构上看,五个章节的内容和结构框架上有些部分重叠,仍需要整合;最后,内容中应增加关于乐舞的具体材料,材料是用来支撑理论的,文章中所有观点都要从材料中提炼出来,才能够形成论文的核心。


 张素琴教授首先对李星星同学的学习态度予以肯定,同时,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首先,要处理好“疑”和“不疑”的辩证关系,星星同学的汇报中“不疑”太多,需要进行自我质疑,甄别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第二,论题太重感受和实践而缺乏思辨,作为一篇博士论文虽然要有“感”,但不能过多,更多的要有“论”,“论”就必须要有分析、说明、衡量、辨析、判断,从汇报中谈历史、谈文学、谈田野和重建,但是没呈现出重点需解决的问题;第三,应注重研究综述的写法,读文献时认真地理清其结构以及行文的逻辑,读文献不仅仅是知识性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对他人研究观点和研究方式的冷静分析;第四,张教授认为要思考和证实《九歌》遗风是否就是汨罗“打倡”,如果是,应该用历史舞蹈人类学去进行实证研究,《九歌》究竟是一个仪式文本?还是一个文学文本?或者它是基于一个仪式文本的真实的、或部分真实的记录?如果缺乏明确可供考证的、清晰的验证,会导致研究对象、材料和依托的不明确。最后张教授对论文框架、文献检索、关键词的运用等也提出了很多建议。


 朱奕教授认为,李星星的汇报涉及的知识面广泛,文献综述撰写扎实。但是就汨罗“打倡”一个个案还不足以充实研究主题,建议有三个以上的田野案例,要关注汨罗周围的文化区域的仪式乐舞,建立比较的视野进行分析;其次,关于选题是对历史文本、田野活态和舞台实践几个方面的接通,虽然有对舞台作品《九歌》的关注,但缺少对这个表演文本的历史文献的梳理和研究;另外,应关注本地区的舞台实践和梳理,比如湖南省歌舞剧院的《九歌》《湘女多情》等等,这些都是舞台的实践,与历史文本、田野活态形成呼应,同时可以关注演出市场对其的反馈展开思考。


 欧建平教授认为李星星同学在古文献的解读和综述上面下了许多功夫,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导师和她参考:第一,目前的【参考文献】像流水账,建议按照社科论文的“三分法” 分类排列:(一)“极相关文献”收录与论文的主题词、关键词有直接关联的文献;(二)“相关文献”收录与上述内容间接相关的文献;(三)“背景文献”收录相关理论、研究方法、文献文物及工具书等等;第二,作者不必从文学角度去解读《九歌》,而应将重点放在舞蹈,以及同舞蹈直接相关的问题上,以便使自己能有些突破;第三,文中讨论《九歌》的舞台版本时,理应将武汉歌舞剧院的版本前置,因为这个版本在主观上是力求接近文学原作的,而林怀民先生的版本则是典型的当代版本——他虽然曾来内地,并去亚洲其它国家做过田野,但目的却不是为了解读文学,而是为给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提供跳板”,细节详见我 2013 年 3 月 28 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舞评《林怀民:让<九歌>走向世界》。


 赵书峰教授总结认为,所有专家给李星星提的建议都十分中肯,而且对于李星星同学下一步的修改和写作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他也提出了几个方面的建议:第一,标题要适当调整,可以考虑主标题“历史文本与活态田野的交汇”后面二字改成“接通”,或者直接以副标题汨罗“打倡”的仪式乐舞研究为题,直切主题,而且要进行文献与田野的互证研究或实证研究。第二,框架内容的文学性较多,没有观点提炼和问题性聚焦,过于主观性的文学描述,尤其内容涉及田野过少,建议涉及三个个案基础上的仪式乐舞比较分析;第三,选题以《九歌》为题,把自己的思考过于限定在框架内,应从“打倡”仪式信仰出发,对其乐舞的本体进行分析,与周边其他多点的田野进行一种关系性的思考。

会议现场

开题结束后合影


 两位同学汇报结束后,几位答辩委员针对开题进行了讨论,由答辩主席欧建平研究员宣读了徐驰、李星星两位同学的博士论文开题答辩通过的结果,并希望两位同学作为湖南师范大学第一届舞蹈学博士研究生,要继续努力学习和探索,为舞蹈学界呈现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位论文和学术贡献。赵书峰教授对答辩委员会所有专家评委表示感谢,并认为今天邀请到的五位舞蹈界的专家、老师在百忙之中长达近4个小时的辛苦付出,给两位同学进行了非常深入、细致、精准的批评和建议,为他们接下来的田野考察和论文写作提供了清晰有效的指导。他表示,此次答辩会议具有前沿的舞蹈理论研讨价值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不仅是给两位舞蹈博士研究生开题答辩,更是给今天在场的老师、同学们献上了一场深刻、前沿的舞蹈论文写作讲座,并再次对各位专家的辛苦点评表示衷心的感谢。


文字l   赵琳博 肖志丹 周心雨

图片l   易泽英 肖志丹 李静


上一条:赵书峰教授主讲国家社科基金申报学术专题

下一条:“中心”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学术汇报成功举办

【关闭】 打印    收藏

 

地址: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638号
邮箱:yyxy@hunnu.edu.cn
电话:0731-88631212
邮编:410081

Copyright 2024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