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傅子津、冯子萱 摄影:肖依雯、周宇时)2025年4月11日上午10点,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德乐楼411教室内座无虚席,一场题为“湖南昆曲艺术特点”的专题讲座在此举行。活动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富光先生主讲,国家一级演员刘娜、国家二级演员邓建桃、国家二级演奏员鄢辉亮等昆曲名家联袂献艺,为师生们呈现了一场兼具学术性与艺术性的文化盛宴。
讲座伊始,张富光先生以“昆曲是中国文化的一朵幽兰”为引,系统梳理了昆曲六百余年的发展脉络。他提到,昆曲起源于明代苏州昆山千灯镇,万历年间风靡全国,成为唯一兼具宫廷艺术与文人雅趣的剧种,其词曲典雅、表演细腻的特点在《牡丹亭》《长生殿》等经典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张先生特别强调了昆曲与湖南的深厚渊源:清代战乱时期,昆曲戏班隐于湘南嘉禾大山中传承技艺;1957年湖南嘉禾昆曲演员训练班的成立,为昆曲在湖湘大地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张富光先生还通过实物展示,生动阐释了昆曲的文化象征。他手持明代文人折扇与清代长衫,对比了明清两代读书人服饰变迁背后的文化意蕴:“明代折扇象征文人风骨,清代长衫则承载了汉文化在满清统治下的坚守。”现场师生直观感受到昆曲艺术“以形载道”的文化特质。
讲座下半场,艺术家们通过现场表演展现了昆曲的艺术魅力。邓建桃女士以清唱形式演绎《玉簪记·琴挑》,婉转唱腔尽显南曲的柔美;鄢辉亮老师则用笛子独奏《牡丹亭·游园》,以北曲的高亢激昂诠释杜丽娘的情思,南北曲交融的表演赢得阵阵掌声。国家一级演员刘娜老师压轴登场,献唱《牡丹亭·寻梦》选段,其“声、情、形”三位一体的表演,将昆曲“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美学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互动环节中,张富光先生以“昆曲传承需要怎样的青年”引发思考。张富光结合自身经历与师从沈传芷的学艺历程强调:“学艺先学德——昆曲不仅是技艺,更是中华文脉的载体。青年人需以敬畏之心研习经典,用现代语言传播传统之美。”昆曲不仅是古老艺术,更是活态的文化基因。
讲座最后以《正花卿》作为结束曲目,为今天的讲座交流画上圆满的句号。张富光寄语青年学子:“昆曲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文化自信的载体。习总书记倡导的‘文化回归’正为传统艺术注入新活力。”音乐学院夏雄军副院长表示:“未来,我们将更深入地探索昆剧的艺术魅力,研究其传承与发展的路径。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昆曲艺术讲座,以及开展形式多样的昆曲进校园活动,让‘湘昆之美’不仅迈入校园的大门,更成为跨越时空的历史与文化的生动传承,让更多的师生体会到‘湘昆之美’。”千年雅韵与现代青春的交响,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的深刻论断,也为湖湘文化的传承写下了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