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王永健教授“真实性原则与文化遗产保护再思考——从奈良会议到全球化语境”主题讲座在我院圆满召开!


来源: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08日 17:00 阅读次数:

(通讯员:王瑶 傅子津)2025年5月8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研究员、日本关西学院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王永健教授做客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以“真实性原则与文化遗产保护再思考——从奈良会议到全球化语境”为主题,在和乐楼209智慧教室呈现了一场思想深邃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赵书峰老师主持,吸引众多师生参与,现场学术氛围浓郁。

王永健教授以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觉醒历程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从20世纪50年代日本《文化财保护法》颁布,到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出台,再到2017年《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修订的完整脉络。他指出,日本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极具启示意义:其“人间国宝”认定制度突破单纯技艺复刻的桎梏,要求传承人在保留传统内核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例如能剧舞台引入现代叙事视角,陶艺创作融合当代审美语言,这种“活态传承”机制使日本每年举办的“日本的技能和美”主题文化月成为全球非遗保护的经典案例。

针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准则——真实性原则,王教授展开历史维度剖析:从1931年国际历史遗迹建筑师及技师会议通过的《雅典宪章》奠定修复伦理基础,到《威尼斯宪章》确立真实性评判框架,再到1994年挪威卑尔根会议引发对“扩展遗产概念”的深刻反思,最终在奈良会议形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奈良文件》。他特别强调,奈良会议后全球范围内掀起的50余场专题研讨,催生了2000年《里加宪章》这一重要成果,该文件明确限定历史重建的适用条件,标志着国际学界对真实性认知从绝对化向相对化的重大转向。

聚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王教授解读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确立的“不改变原状”双层内涵,即保存现状与恢复原状的适用边界。2005年《西安宣言》的出台更具划时代意义,其将遗产保护范畴从物质载体延伸至文化生态,构建起“物质-非物质”协同保护体系。这些实践充分证明,中国正以开放姿态推动真实性原则的本土化创新。

面对全球化与技术革命的双重冲击,王教授提出前瞻性建议:未来的文化遗产保护需突破单一标准桎梏,建立涵盖物质存续、文化记忆、功能延续、情感认同、社会参与的多维评估框架。他呼吁强化跨学科协作与国际对话,通过动态平衡传统价值与现代需求,为灾后重建、可持续发展等全球议题提供中国智慧。

王永健教授以渊博的学识、生动的案例和深邃的思考引发听众强烈共鸣。互动环节中,师生就非遗活化边界、数字技术伦理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此次学术盛会不仅深化了师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现代转型的认知,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新的理论动能。


上一条: 黄宗权教授:“文化自信与范式转型的双重突围” ——2025年音乐学研究方法论专题讲座

下一条:中俄音乐教育交流谱写新时代文明互鉴华章·第四届学术论坛在湘盛大启幕

【关闭】 打印    收藏

 

地址: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638号
邮箱:yyxy@hunnu.edu.cn
电话:0731-88631212
邮编:410081

Copyright 2024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 后台管理